电子书坊

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四讲(之二)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四讲 《大方等如来藏经》举要(之二)


 

《大方等如来藏经》:复次善男子。譬如铸师铸真金像。既铸成已倒置于地。外虽焦黑内像不变。开摸出像金色晃曜。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搥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这里譬喻很多,讲最后一个譬喻。他说譬如造佛像,现在广化寺也在造。那你得有个模子,把金属烧融,然后倒到模子里头。你们现在要造一个真金的佛像,当然是非常宝贵,这最可贵的佛像。你倒到模子去了之后,等它一凉之后,像就成功了。这是成功了,可是你来看,你看不到像,它的模子包着哪,你必须把模子去了,你看见像,金色光明、种种庄严相好就显现出来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如来看一切众生,不光是咱们人,苍蝇、蚂蚁、地狱中的众生,包括一切众生,都是一样。「佛藏在身」,都有佛藏在他身体里头。而「众相具足。」如来的一切相,那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在尼泊尔出生,给凡夫示现的相,实际在菩萨看到的是无量的相、无量的好。这不可形容。而这些无量的相好,咱们众生的身体里头都具足。「如是观已」,这么看了之后怎么样?就「广为显说。」佛就广泛地普遍地跟大家显示这个道理,跟大家说明。说了干什么呢?让这些个众生「得息清凉。」他的心能够休歇,能够得到清凉。「以金刚慧」,这一种智慧认识自己,就是在我们贪、瞋、痴之中,就在我们最烦恼之中,在我们勃然大怒,在我们种种愚痴之中,如来在心中是照常放光,转大法轮。

禅宗的祖师有人就能够悟到这一点。德山临终大病,「嗳呦,嗳呦。」《指月录》上的「阿伊,阿伊」,就是我们说的「嗳呦,嗳呦。」有些疼。弟子问:「和尚疼吗?」「有个不疼的。」这个肉身疼还是疼,所以他就「嗳呦,嗳呦。」但嗳呦声中他答说有个不疼的。弟子就问:「他还来看老和尚吗?」德山就回答了:「老僧看他有份。」我看他有份。所以这就是禅宗的大祖师啊!如来观一切众生都有份,这个大彻大悟的德山,他虽然临终也在那病痛之中,但他还知道这有个不疼的,这就是金刚智慧,这个金刚智慧就能摧破烦恼。这不是其他外道的那些智能。有的人学了佛还总不放心,还想找谁去学点气功,或看一点外道的书,看一点什么这个那个。他不知道这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种金刚智慧,金刚智慧就是这个经当机的金刚慧菩萨,就是这个经所说的这些个譬喻。就「开净佛身」,你把这个净的佛身就开出来了,「如出金像。」就刚才说的在模子里头把金像出来了,金像已经成功了,那模子在外头,所以这个事就是容易了,还要跟大家说一遍,所以也就说明,只要去东西,这个佛是成佛了。

咱们这儿有一位佛学院毕业的。他以前跟我说:「我认为体会这个佛性,就是有这个性,而不见得现在任何人就具有佛的智慧。」我说:「你这么一说,当然也就好讲了,别人听了也就好懂了,他就没有什么怀疑了。可是你没想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的那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现在你说虽然都有佛性,里头没智慧,你跟释迦牟尼佛抬摃啊?」就表示难信。佛学院虽然毕业了,他还发挥这个道理,所以这是一个难信之法。你难信了,就叫你要有这个智慧。一切顿法,有很多人只能信渐法,不能信顿法,他的根器只能信渐法,顿法他不能承认。这就是顿,你把模子一去,佛就出来了。甚至禅宗,还有人不信顿法,他成天在那打坐,第五度的禅,他不相信顿悟。所以圣教之衰,现在是衰的很,就在这些地方。

《大方等如来藏经》: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

 

底下,我们讲最后持这个经的功德。「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我们对于他的礼敬,当跟礼敬佛一样。「若得此经者。」得到了这个经的,「是名佛法主。」在佛法中他就不是一个门外的人了,不但是门内人,他是主人了,佛法的主。「则为世间护。」一切世间、天人、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是应当守护。「诸佛之所叹。」是十方诸佛之所赞叹。「若有持是经。」若人能持这个经,「是人名法王。」释迦牟尼佛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若就是咱们一个凡夫,能持这个经,这个人就叫做法王。「是为世间眼。」这就是世间的正眼。「应赞如世尊。」我们对他赞叹应该像世尊一样。

今天我们把这个经说一说,并不是说让大家《居士林》赶紧把这个经印了,一人一本,咱们就《金刚经》也别念了,《阿弥陀经》也别念了,就念这个经,不是我的意思。而是把经中所说的这些譬喻,如来的这段开示,我们把它带到咱们天天念的《金刚经》、《阿弥陀经》、一句佛号里面去,这就是「持是经」。你就是法王,你就为一切世间所护念,一切佛所称赞。这是我们的目的。刚才说到了,这一部经不空三藏曾经翻译了,叫做《大方广如来藏经》。他为什么还要再翻一次?可能他翻译这本将来想能否得到,能够有这个因缘读一读。不空阿阇黎要来翻这部经,他是密教的,中国的密叫唐密,在唐代盛极一时,而日本的密宗,现在高野山密宗还很盛,就是当年从唐朝学去的,在中国没有流传,在日本一直流传到现在。那就说明这个经和密教关系极深,不然不空三藏为什么翻译呀。

密教,大家有很大的误解,以为这是一个秘密,有些什么特殊的窍门、有些什么特殊的事,不可解呀。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所谓密宗,就是这个道理大家不能领会,说了给你之后,你也跟没听一样,所以这个叫做密。密宗的道理就是这个《如来藏经》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的道理。这密宗《大毗卢遮那成佛经》就说:密宗最根本的,就这五个字可以包括,就是「如实知自心」。如那个实际、实相来知道自己的心。那么这个心,所以不空阿阇黎要翻译,就是把你的心告诉你。你的心是已经成佛的心,你心里头所有的功德,跟释迦牟尼佛是没有分别啊。你就是在那儿贪瞋痴,在那儿非常使得你不能自主的时候,烦恼炽盛,………

我们对于「如实知自心」来说,我们听到佛这个开示,我们就知道咱们每个人现在只是一个模子,我们在种种愚痴、烦恼之中,这个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没有多少,就是在那个像外头的那个壳,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我们知道了这件事,这就是一个殊胜的因。不听到这个话,你不知道,你不敢相信哪,有的还觉得这么一说,我多我慢呀。我自心中就是已成就的佛,有人就不敢这么想呀,其实佛正希望你这么想,大家要知道,这个是因哪!。要先知道你这个模子里头有佛嘛,你才有下文,下文是什么呢?去掉这个模子啊!所以这很简单,你不要再去买金子了,也不要你再去弄炉子了,也不用再去烧了,什么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开模子就完了。很现成的事,模子又不是整个的,是两片合的,把它掰开就完了,一举手之劳嘛。这什么是修行?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这模子里有佛,就是正知见。你有正修行,就不是去搞乱七八糟的了。很直接了当、很简单嘛,模子一打开,佛出来了就是成就,就是证,就是「如实知自心」。

第一步先知道。刚掰开一点你见到一点,你就放心了,你努力去掰开。第一次见一点就是悟,整个都掰开了,就全部修行圆满了。开开的时候,佛就现成了,所以这个因跟果就同时啊!所以性修不二,修跟性不是两件事,修就修在性上。从性上起修,我知道这个是佛了,就是从性上起修。修什么?把模子掰开这佛就出来了,修在性上。这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就快,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现现成成,没有那么些啰嗦,没有那么些繁琐。所以称为无上法,所以是顿法。所以密法讲什么呢?讲一生成佛,还有剎那际成佛,密宗的无上密之无上就在这儿,红教的特点就在这儿。

这「如实知自心」,一种是从道理上懂得,这是比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后,这模子里的佛像出来了,你见到了,这就是现量的知。有三量:非量、比量、现量。这个知就是从比量的知达到现量的知,所以这个一生参学,也就是这么一点事,到了这就功德圆满了。密教的精华就在这,所以也就离不开这。不空阿阇黎为什么要翻译,就是因为它对密法极关重要。对禅宗来说呢,那也就是现在正果法师大慈悲,给大家讲这个《金刚经》。《金刚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佛性、提出「如来藏」,但是我们从禅宗的一则公案中,你就明白了。以前我说过,恐怕第一谈那时就说了,六祖就只是听了两个半部的《金刚经》,他不识字,到旅店里头给人家送柴火、送水,赚点钱养妈妈过日子,很孝顺。听见客人念《金刚经》,他就放下扁担听人家念,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初步的悟了。他这么孝顺,他舍开了母亲,就跑到黄梅。黄梅那时候是在湖北,他在广东,要越过很大的山,交通很不方便。大伙儿旅客给他凑了钱,他留点安家费就走了。就这半部《金刚经》,他就压倒神秀。所以这个渐法跟顿法,大家必须要注意,不可以抓住一个渐法就把它钉死了。有渐有顿呀,渐法也是对的,我们赞叹渐法,但是你要排除顿法,那就不合适。六祖就现在咱们中国,在地球上,离咱们就一千多年,就在唐朝,就历史上的记载。他压倒神秀,神秀能够讲多少部经论!五祖是大祖师,得佛衣钵的人,他座下五百人个个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当然是他得衣钵。继承老师的法和法脉,我们无份。」这么高的威信!做了四句偈,让一个字不识的六祖,只听了半部的《金刚经》,到了庙了,他没有去上殿,他是个居士,在那儿劳动,就好像在庙的食堂里头干活的人一样,他不是跟那儿去听讲什么,没有,都没这个资格,他就那一点本钱。就是在旅馆里听人念了半部的《金刚经》的夲钱,刚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那四句偈,五祖看了可用,他不去成就神秀,而是成就六祖。他不是压倒神秀吗?神秀到了陕西,到了皇宫,武则天封为国师,给武则天讲经,这是什么水平的人呢。这些地方我们不可不留心。你说他顿不顿?他就压倒他。

他那四句就压倒了神秀那四句。一字不识,你看这四句好不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智慧怎么来的?一见五祖,五祖说:「你这南蛮子,你也来学佛。」他就知道佛性啊,说:「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五祖说:「你去干活去。」「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务。」我自个儿每天都生出智慧来,我不知道还要干什么。这话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吗?咱们普通人有谁「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恐怕有好多是日生烦恼。这个事一来,烦恼了,那个事一来又烦恼了,今天买个东西,排队没排着,明天东西又涨价,这个烦恼呀。

他就这样,所以要承认这个顿法,这个地方就是。「无住生心」跟这儿就是一致的东西。「无住」,你就去了壳了。烦恼就是你的妄想执着,就是这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离开了这四相,你无所住,你本来的佛,他自然就是成就的,他是活泼泼的,不是个断灭,不是个死的。用这个话就把「如来藏」的精神就显示了出来了,作用就这么大的作用。六祖写了(此偈)之后,五祖把他叫来,夜里头在自个儿的方丈里头,再给他讲《金刚经》。这第二遍,他再次的听讲,又讲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彻大悟,这是见了像了,壳打开了。就说了这一段话,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一遍:「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大地山河种种的一切一切,也就种种十法界,都不离开我们自己当人的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五祖说你开悟了,当时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本心就是「如来藏」。你要不知道这个,你学法无益,你只是种一点福。福享完了之后,他就完了,所以五祖说「学法无益」。你如果识了本性,「若识自本心,明自本性,」怎么样?「是名丈夫、天人师、佛。」所以是顿法,我们说的是顿法。你不识,学法无益;识了之后,你就是天人师,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