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19(德遵普贤第二)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第七相转法轮。佛之出兴于世,这是大事因缘,这个因缘最主要的就是要度众生,不然佛成佛与众生无关了,所以众生可以因此而得度。那如何来度众生呢?就须要靠佛来弘法,广说种种的妙法,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把众生震醒,觉悟。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转法轮是一个核心。这些诸大菩萨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主要也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转妙法轮,因此在文中这一段也是最长,从“天人归仰,请转法轮”,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现灭度”以前为止,这中间很长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内容。

“天人”,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归”,是归依,仰是钦仰、仰慕。天人都恭敬归依世尊,请佛转法轮。据《大智度论》记载,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五七日不说法。实际,世尊成佛之后,头三个七天里在天宫说《华严经》(八十多卷的《华严》就是在世尊成佛三七日里说的),但是这些声闻缘觉乘、阿罗汉的弟子却如聋如盲,没有领会。一直到五个七,佛就自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大阿罗汉弟子都不能知,一般众生更是无法知了。一切众生因为缚着世法,为世法所缚所着(缚是捆住,着就是粘着),没有能够理解的。那么还不如入涅槃吧!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是示现。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佛默然受请,就先说小乘法。《法华经》也有同样的记载,因佛默然不说,天王菩萨、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来顶礼,请我(释迦牟尼佛)转法轮。

“法轮”者,指佛的教法(大法),演说佛的教法,就称为“转法轮”。“轮”者,就是转轮圣王的一种宝,叫轮宝。天上有各种宝,轮宝是宝中之一。有这个宝就可以回转四天下,能够摧毁一切魔敌。所以拿转轮圣王的轮宝来譬喻佛的教法。佛的教法可以流转到一切众生界,到一切众生界来破除烦恼。《法华文句》解释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众生的法。把佛的这个法传到众生心里去,这就叫转法轮。把佛心中的法传到众生的心中,也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转”字的涵义。嘉祥大师说:“自我至彼,故称为转。”从我到对方,所以叫做转。这里有个转动,不要很机械的体会,真有一个实际的轮子在那转。这是一个譬喻。

《探玄记》解释法轮说:“法是轨持。通有四义:谓教、理、行、果。轮是所成。义亦有四:㈠圆满之义,以离缺减故。㈡是具德义。以毂辐辋等,悉皆俱故。㈢有用义。谓摧辗惑障故。㈣转动之义,谓此向彼。即从佛至众生。亦从彼向此。即从众生至佛果。”他说“法”有四义:就是教、理、行、果。这里法是指佛法,包括教化、修行、本来的理体、修行所得的果。“轮”也有四义:⑴是圆满。比如自行车,轮子很重要,这个车轮要缺几根条就不好骑了。⑵是具德义。真正的轮子一切具足、圆满具德,没有欠缺。⑶有用义。有它的功用,这是它的德。而且法最大的作用,是摧毁惑障,迷惑、障碍。⑷转动之义,轮子是转动的。“自我至彼,故称为转。”从我到对方,所以叫做转。这个法可以从我流到诸人的心中,你们将来都是法师,要说法。你们讲的这些个玄理,让听的人得到了,这不就是“从我至彼”,也就是转动之义。“从佛至众生”,说法的说给众生听了。同时也使众生转向佛。为什么?因为众生闻了法之后要成佛,所以众生又回向到佛。这包括两个涵义。所以轮转是轮的意思。“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大教的缘起。世尊受请,转妙法轮,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转法轮的内容了。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直至“于此中下,而现灭度”这一大段,都是第七转法轮之相。“法音”,广指如来教法,不局限于言语音声的说法。因为世尊的说法,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也说,不但有情说,连无情也说,所以这个法音就不可以只体会是佛菩萨现出身像演说经教是法音。应知“百草头上祖师意”,无情的百草头上也在说法,这个就是法音的广义。“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萨、天人的请求,广演一代时教,有大乘小乘、权法实法、偏圆种种的法,都是转法轮。因为众生根机不一样,根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阿含”时先说小乘,然后慢慢地回小向大,到“方等”时就弹偏斥小,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不可救药、不可造就,赞叹大乘,“般若”时说大乘法。先说权法,如何证阿罗汉、证缘觉,如何去行菩萨道。到了最后告诉这些都是权法,有偏有圆。后说实法,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最终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华》《华严》是圆教,净土宗也是圆教,是圆顿之教。世尊说一切法来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法法都是应病之药,因为众生的病不一样,都是为使众生觉悟。所以佛出世以后不管在说、不在说,种种的教法,都是为了“觉诸世间”,佛之成佛是为了救度众生。“诸世间”就是三界。觉醒于诸世间,恒演妙法,普令觉悟,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是转法轮之总相,受请之后,就是如此。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嗔、痴、慢、疑(怀疑)、身见、边见(总是落在某一边,有就不能是无,是就不能是非)、邪见、见取、戒取。这十种称为十烦恼。天台宗讲得更深一点,以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称为三烦恼。我们这些烦恼都要破除。《智度论》说得很好,烦恼是什么呢?“能令心烦,能作恼故”。恼,恼怒、恼乱。所谓心烦、动气就是烦恼来了,不但生气是烦恼,你高兴,兴奋欲狂,也都是烦恼。“城”指的是城堡、堡垒。佛演说妙音,就是摧破众生身心烦恼的堡垒。所以我们要打破这个堡垒,这就是“破烦恼城”。“坏诸欲堑”,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的是色欲。《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故说为堑,教断令坏。”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而证性命,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堑”就是护城河。为了要保护城池,就不是随便能迈过去的,所以也不容易越过,称为“欲堑”。《甄解》说:“‘坏诸欲堑者’舍欲心。爱欲是诸苦之本,欲流深广,众生漂溺之而难度,说以为堑。”“坏诸欲堑”,舍掉这个欲心,特别是爱欲。“爱欲是诸苦之本”,爱为苦本。只有外国的学问,把爱说得很神圣、很庄严,其实这个是诸苦之本。所谓“人欲横流”,爱欲像洪流一样极深极广,“众生漂溺之而难度”。众生漂溺其中,头出头没,不容易度过,就把它说成是堑。除爱欲之心就是破坏欲堑。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在转法轮之前,首先是这四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啊!现在有很多人都有弘法之心,很想写文章说法,也就是想助佛弘化,而对这四句没有理解,恐怕所做的事跟你的心愿相违反。所以事与愿违,本来想做好事,但是做出来就是坏事。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日《合赞》说:“见爱烦恼,譬如污垢,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显正,故曰显明。以护法城(法城指智断之果),故曰清白;超诸毁谤,故曰清白。”要说这个“见”和“爱”,众生有许多成见、所爱,还有烦恼,这些都是垢污,脏东西。这些垢污怎么能够去呀?须要“空慧”,要照见五蕴皆空这样的智慧,就度一切苦厄了。就好像洗一洗一样,“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超诸毁谤,故曰清白”。因为你没有这些过错没有垢污,只有清白就没有毁谤了。他这个讲也讲对了,讲得浅。

嘉祥大师《无量寿经疏》说:“遣除迷垢,故云洗濯。”因为迷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消除迷惑与垢污叫做“洗濯”。没有迷了就是觉。前节所述的十烦恼与三烦恼,都是应该消除的迷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堕于无明。一面镜子,镜面全是垢污,不显本有的照用,所以首先去污,这就是“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嘉祥大师说:“无相之解,是无漏明,故云清白。”去污的妙剂是“无相之解”,这完全不是佛学家的知解。信解行证,所谓开了圆解。无,离相,无相的这个解,这个解是无漏的明。明是明白。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首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离见,斯即涅槃真净。”存在知见相的知见(有能知的我与所知的内容,有能有所就不是离相),这就是无明的根本。这是又在镜面上污墨,并不是去污。要有离见的解,才真解了如来真实义,才能恢复镜子(众生心地)的本明。这个明,嘉祥大师叫做“无漏之明”。漏就是烦恼,离开了烦恼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烦恼迷惑,以离相的慧解恢复本来离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显明清白”。《甄解》说:“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雨后能洗物垢污,能显清白体之德。如来法轮洗濯尘劳垢污,开显本有净体也。”佛的德像下雨一样,雨后树木、房子等等都干净了,显露了清白的本体。如来法轮洗掉了“尘劳污垢”,尘俗世间的一切污垢、染污,开显出众生本来有的清净本体。所以古德的解释,一层深一层,这个地方更深一层了。众生怎么洗濯?那只有禅宗的开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真正认识本体,才是显明清白。所以大家要知道“佛经语深”哪!很多人就喜欢用自己所理解的道理去闻句,解释经典,而不去参考古德的注释,往往出很大的错误。以上《嘉祥》《甄解》两疏中,清白之解优于《合赞》。若把三个人的话综合起来,所谓清白是“智断之果”,是智慧所断的果实,是无漏的明,是本有的净体。如何融会禅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迥脱根尘”。在开悟的时候,你迥然超脱了六根六尘。“显明清白”就是“灵光独耀”,这个光不是世间凡俗的光,而是灵明不可思议、不可测的光。“独耀”,独就不二,不与万法作对,没有对立面,一有相对的就陷入矛盾之中,就陷在二了。所以大地山河人我、男男女女、子子孙孙等等都出来了,这就无穷无尽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用文字来宣说这个不可说的开悟境界,也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独耀”就是“不与万法为侣”。大概是庞居士问石头和尚,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石头捂住他的嘴不让说。回去见马祖,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跟你说。”不可说了。所以“洗濯垢污”是“迥脱根尘”,迥脱根尘还有什么垢污?“显明清白”,清白就是你的本体,“灵光独耀”。会合净土宗,“都摄六根”就是“洗涤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就是“显明清白”。心开,一声佛号一声心。

今天我们要特别说一说转法轮这段经文,因为这是根本。首先指出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不如此就如聋如盲。这四句实在是关键,一切大菩萨都是从这些地方走过来的,所以能圆满他的愿、圆满他的果,“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现在有的人往往就是自己还带着烦恼污垢,也并不能真实明心见性(说法要宗说具通),只是研究学问,能把道理说清楚,最多是个说通,是“舍本逐末”,就如鹦鹉学舌。我看见一个八哥说话,不论什么时候问它,都说三点半。它也会说三点半,但不理解三点半。所以这样说法能够度众生吗?这个地方,凡是有转法轮之愿的学人,这四句自己要当为座右铭!只想成名成家,当佛学大师,座下多少弟子,种种受人恭敬,这些都是垢污,要离开这些,发起真实利他的心。自己不觉悟就不能觉醒别人,这一点是我们很应当深思的。很多人犯了这个毛病,最多成个佛学家,能老老实实成个佛学家也不错,有的甚至生出邪见,谤经谤法,这样的话,还不如那个不信佛的人,因为谤经谤法的罪最大。

“调众生,宣妙理”。调者是调和,宣是宣扬、开示。妙理就是实相的理体,也就是《法华经》所说佛的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这是宣妙理。要让一切有情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调众生。现在你要度众生,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佛知见?这弘法就很难了。

“贮功德,示福田”。备具多德就是“贮功德”。这些大菩萨都有种种功德,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福田”者,就是种福的田。种稻子的田叫稻田,种福的田称为福田。《净影疏》:“贮积多德(修行积累了种种的德),名贮功德。现受物供,故名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修行积累了种种的德,叫做“贮功德”。所贮功德示现于外,接受众生的供养,让众生造福,像田长东西一样,可以得到世间的福跟善,所以称为“示福田”。《甄解》说:“福田者,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供养佛哪怕只是一枝花呢,过去释迦牟尼佛就是献点花,但是得福就宏大了。譬如良田,撒下的只是种子,但是收成就多了。又《菩萨本生经》,“所以佛为福田,贮无上功德故。”这些大菩萨都是修习种种功德,显示出来作为众生的福田。佛是真正的福田,因为功德最圆满。《俱舍论》有四种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现在很多外国人爱护动物,你爱护众生,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所以佛是最平等的。所谓畜生很苦,你放生种种的优待动物,这是一个福田。不光佛是福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第二是苦田。我们去救济一切贫穷困苦的人,这些人都可以给我们当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师长等对我们有恩,我们在父母身边行孝,就是种福田。第四是德田,功德的田。小乘、大乘,三乘教的一切贤圣都是福田。小乘,从初果一直到四果。贤圣,就是地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地上菩萨就是圣:十地、等觉、妙觉。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众生有种种病,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也就是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所以法也无定法。等到病好了药也就不要了,老吃药就执药成病。本来药是为去病的,这病好了还吃药,倒添了病。药是喻如来的妙法,病是喻众生的苦。所以《涅槃经》说:“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三苦”有两说:一、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⑴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这个事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⑵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这个事本身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坏了就难过了。比方世间的眷属,夫妻恩爱,当时觉得很幸福的,但一天死掉一个,那个活的就很苦了,对于孩子也是如此。你有个很好的电视机,天天要看,喜欢的不得了,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难过。这是坏苦。⑶行苦,行者,迁流之义。因一切都在迁变、转化,无有停息,而生苦恼。念念迁流这个苦,大家一般理会不到。二、嘉祥大师说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色界、无色界、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众生的生死之苦。这两种说法都对,日本《甄解》评论说“祥释为稳”,说嘉祥大师的解释稳当一些。因为要除众生生死之苦,就很合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特点,是使众生即身出离生死苦海。别的法门要出三界须断见思惑,达到阿罗汉的水平。见惑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十样。思惑就更细的贪嗔痴慢,不但是人间的这种贪嗔痴慢都去掉,连天界的贪嗔痴慢都去掉,无色界天的贪嗔痴慢都去掉,这才证阿罗汉,才能出三界。试问一下,谁能够贪嗔痴慢一点也没有?恐怕不是没有,我看起码我自己这贪嗔痴慢是具足的,所以要出去就没有希望。只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断尽见思惑是竖出),这是带惑往生、带业往生,不是叫你断惑,这个是最突出之处。所以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无上醍醐妙药,来普救众生沉沦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难,叫做“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以下一共六句,所谈的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门奥秘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显教、密宗互为表里。好像人手,显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时手心就看不见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显密对立起来,这是很片面的。至于净土宗,先师夏老曾说“净土宗是密教显说”,也就是说净土宗是明显宣说的密法。密宗要义:“如实知自心”,即本品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为究竟”,正是本经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众生顿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实之利”。净宗持念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即是密宗秘密庄严心所流现的真言(咒)。来会的大菩萨都曾受无上灌顶,都能教导大乘行者,充当金刚阿阇黎,足证会中圣众都是显密圆通的大菩萨,也表净密二宗本来不二。

我们今天也顺便说一说,密法现在到处都是陷阱,不能轻易去学密法,所以我也不赞成人家去学密法,可是有一点,决不可以随便去诽谤密法。像过去北京有一位,他就认为密法就是魔法,很笼统的这样去批评,一笔抹杀,这都是不相宜的。当然现在的密宗,所谓有些传法的人就是魔,这是不错。但是不能因为这些人就把密法也都说成是魔,这个不行,所以我们就不能够随便来诽谤,这一点很重要。不懂的只管不懂,就怕不懂装懂,根据自己的见解随便瞎议论。

“升灌顶阶”。是印度古代的一个制度,国王要即位时,取四大海的水在国王的头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举行灌顶法法式,简单说有两种:⑴结缘灌顶。你来求法,跟你结个佛的缘,将你引到灌顶的坛里,教给你本尊的手印、咒语,以后你就有资格去修习所传的法,这叫做结缘灌顶(很多密宗书皮上印着“未经灌顶不许翻阅”,这就是说你没有得到本法灌顶,这个经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为了慎重)。⑵受职灌顶。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顶,严持戒律,精进修行,积久功深,智慧开发,可以为人师表(做师父了),充当金刚上师,于是对他进行受职灌顶,授予金刚阿阇黎职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师。受了这个灌顶之后才堪受师位,在密法中叫阿阇黎。现在几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很如法,不是真正得到自己上师的允许,自做主张去传徒弟。

在密法受职与结缘之间还有四种灌顶:⑴瓶灌;⑵密灌;⑶慧灌;⑷大手印灌。接受这四种灌顶都须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实在是欲升反降。没有戒,修什么都不相应。为什么你们现在称为师?你们这比丘二百五十多条大戒,不受戒行吗?密法也是如此。现在有人只是传法不传戒,他自己就不受戒,这种很乱。有人要想学密宗,可以这么说,净土宗是密教显说,凡是密教所有的殊胜之处,净土宗都有,你安心修净土就行了,阿弥陀佛就是咒。那往生咒第一句,“南无阿弥多婆夜”,梵音的南无阿弥多婆,就是南无阿弥达帕亚,所以佛号就是咒。灌顶还有初位与后位之分,前面说的是初位,取了海水给他灌顶,从此以后圣众都应当尊仰,此人定受法王之位,这一种是初位的灌顶。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记》里头:“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初地到十地菩萨,乃至到等觉菩萨,到了正式要证入佛果,要成佛的时候,诸佛以大悲水为他灌顶,他自己就自然圆满证入佛果了。灌顶有这种殊胜的涵义。现在来会的这些菩萨多是位后的普贤,是从果向因的,是佛的示现,所以他们当然受过后位灌顶——成佛的灌顶。对于教导众生,那就是指最初位的,或给结缘灌顶,或给受职灌顶。至于还是初地到等觉位的菩萨,也都须受这个灌顶。“升灌顶阶”正指这两类菩萨都须经过后位灌顶。

“授菩提记”。“记”是一种悬记。佛对于发大菩提心的众生,为他授记,也就是预告将来一定作佛;作这样的悬记,称为授记。憬兴大师说:“圣说当果,令识因利。故云授记。”圣就是佛。授记就是宣说当来的果。佛说当来的果,令他认识。他现在不是在因地吗?使他知道因地修行的殊胜希有。知道现在将来得的利益,跟这种殊胜之利行,让你认识现在之所行,是非常殊胜的,是有真实利益的,巩固得记人的信心和修持,让他知道现在种的是菩提因,当来一定得菩提之果,这个叫做授记。“授菩提记”表示会中大士都是得过佛授记的,都当得佛果;并且也表示这些菩萨也给众生授记作佛,因为他们能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为无量众生授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阿阇黎翻为轨范师。我们现在还是用和尚,给受戒的时候还是用阿阇黎。密宗称为金刚阿阇黎,因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金刚萨埵。金刚萨就是普贤大士的示现,永为密教初祖。这些大士都是德遵普贤,普贤化身金刚萨,所以现在这些德遵普贤的圣众,也教导其他菩萨去充当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彼此能够相契、相合,称为相应。比方说,你所观的境和你的智慧相应,叫做“境智相应”。你能理解“五蕴皆空”,这属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对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应了。反过来看,你说你照见皆空了,可是一开工资,奖金少了一点马上就不高兴,你这个境一点也不空。境智得一如,你的智慧认为境界是空,这就不再为它而动念了,这叫相应。密宗的特点是三密相应,所以密宗也称为相应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让众生的三业顿同如来的三密。如来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众生的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身就是杀盗淫,口就妄语这四种坏事,意就所谓贪嗔痴十种恶业。密法的特殊方便之处,是使众生的三业顿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结印,口持诵真言,心中所缘的是般若。能这样三密齐修的人很不容易得,那从一个密下手也可以,这就是净土宗的道理。你念一句佛号,就是从一个语密下手,也能相应,也能即身成佛。但当你成佛的时候,其他两密也自然相应了。所以这就是“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表会中诸大士,为了要教导一切菩萨都成为金刚阿阇黎,恒常修习密法无量无边的相应之行。深表密净不二之旨。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行的善(修十善),这一切善坚固而不可拔,不能动摇,叫做根。再一个涵义,它能够出生妙果。因为修了善,还能出生其他的善,还能结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这就是能生妙果。福是种善的结果。因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结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与结果之义。所结的果应该辛勤培育,使它们成熟,才是圆满。所以会中诸圣都在帮助其他十方无量无边菩萨,去成熟他们无量无边的善根,使之圆满成就。于是无量诸佛对于会中这些大菩萨都是共同护念(保护和忆念)。《会疏》说:“护谓覆护,念谓记念。”心中记念不忘,常常摄受保护。《净影疏》说:“护使离恶,念令增长。”诸佛菩萨护念我们,让恶事自然远离,善事自然增长。经上说:证了三果之后去刨地,那些蚯蚓自然离开你的工具三尺远,你就不会误伤了它,这就是护念的结果。所以到了这步作恶的机会就少了。何以呢?善能生善就得到诸佛的护念加被,自力还有他力。所以会中大士护持一切菩萨的善根,都使增长成熟,并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让他们遵修普贤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