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48(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上广引经论,以明持名念佛殊胜利益。现在我们把一向专念再引申一步,“一向专念”到底是什么涵义啊?如《观念法门》所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问:五种因缘,皆是净业。何特于念佛行,专置一向之言耶?答,此有三义:一、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三、以念佛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也。”《观念法门》说一般是指五念法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一向专念,有三个类型:⑴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所以有人什么都不作了,只供一尊,就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一向专念。这就是废除余行这一类。⑵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而修诸行。我这念佛是正业,可是我要帮助这个正业还修其他种种的,主修和助修圆融,同入弥陀愿海,也叫一向专念。⑶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和傍又有别,主次也分明。二和三差别不大,一个为主,一个为正;一个为助,一个为傍,但是要主次分明,这也还是一向专念。“不舍余修”,就是念佛的人,这五念法门,礼拜、作愿、回向等等之事没有不做的,所以这个都是“一向专念”。 

根据上面所说,念佛的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或诵《心经》、《金刚经》等等,只要主助分明(现在有人说念《普门品》,都觉得不见得合适),念佛绵密,也都不违背一向专念。至于彭绍升《无量寿经起信论》的说法就更广了。论说:“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他说只要发了菩提心,就当修菩萨行,菩萨行在世间也要行六度,所有的善乃至无边的功德,都回向极乐,也是一向专念。“不必弃舍百为”,不必把一百样事都扔了,才叫一向专念。此论很合乎时机,因为现在大家都有很多事情,你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念佛吧。事实上这个是做不到的。只要深信切愿求生净土,来了事就做事,事去之后就念佛。这样世法做到究竟也无碍于佛法,一切治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更何况以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以至诚心,都来回向极乐,也叫做一向专念。所以我们还是在做很多事,比方你当了方丈,有好多事情要做,或者庙里有什么职务,或者还有什么著述,这一切一切只要以念佛是我唯一的目的,其余都是附带的,这也叫做一向专念。根据《起信论》的说法,兼行世善,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我们还修出世法。所以蕅益大师《梵室偶谈》说:“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这个地方我们就圆融一点的看法,说参禅的人想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只要你有信愿,求生净土,参禅也是净土宗,所以蕅益大师是最圆融,他自己闭关,是念往生咒,求生净土,并作长偈为誓。偈云:“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燃臂香三柱,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足证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又著《弥陀圆中钞》的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无虚日。天天都修这些忏法,临终预知时至,写了“妙法莲华经”五字,并且高唱经题,一直到往生。所以修忏法、念经也是净土行。这么来看,只要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然也兼修其他的法,也还是可以叫做一向专念,亦得往生。我这个“一向专念”的解释,在这个地方,比外面有些净土宗的广一点、宽一点。但是多门兼修总不如一门深入。话又说回来了,一心专至,称念弥陀,最容易使生处变熟,熟处变生。因为爱染贪着,贪嗔痴种种的众生太熟了,我们打妄想太熟了,从来不须要作什么准备,妄想自然就来了,太熟了,什么时候都滋出来。菩提正念,这些出世间的事情,我们太生了。我们修行就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只有一心专至,专一于一门把生的变熟比较有效,这样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这就是“一向”的好处。善导大师又说:“大圣悲怜,宜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只要能)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就这么一念一念相续,一直念到临终),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没有杂缘,而且得到了正念),与佛的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要我们念佛发愿往生),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不是说绝对不行),百中希(很少)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所以难一些。我们最要注意的是使熟处要变生,生处要变熟。善导大师还是希望大家“专念”。这就是本经的宗,也就是“三辈往生”所必备的条件。 

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究竟方便,径中之径。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因人临终,万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难起。如《观经》云:五逆十恶之人,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如若不能念(指观想)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经云临终不能观佛,但仍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也。临终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也。“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为至顿也。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是为至圆也。持名妙法既至简易稳妥,又复最极圆顿。是故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世之行人,实应速发大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我们正在研究的也可以说是本经,也可以说是净土这一宗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三辈往生和往生正因。我们学佛不只是个学问上的研究,而是要真正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件大事!那怎么解决呢?就有具体的行持,三辈往生、往生的正因,就是让大家知道怎么去做,这非常重要。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发菩提心就是信愿,一向专念就是行。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意思是: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者,赖指南针以定方向。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是谓,苟无菩提心,虽持名号,亦非正行也。如《弥陀要解》云:“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反之,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此实为三辈往生中,每一辈共同必备的条件。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就是修持六度万行种种功德,并且愿意把所修一切功德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要广修万善,同归极乐。《阿弥陀经》也说明愿的重要:“众生闻者”,众生听到净土法门,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而且寿命无量,没有退转,种种增上,“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再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应当发愿,这个愿就导行,有了愿就有行动了。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修种种功德来回向往生极乐,这一切都是因。那么这样的众生在临寿终时佛来接引,果就显现了。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别要重视。有人说修净土法门都是死后的事,不是这样子,有很多就在今生证得。而达不到这一步的也在临欲寿终时,还是今生,不是中阴,佛来接引。那黄教,宗喀巴大师是中阴成就,他是死了以后中阴的事。这是即身成就。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我说:“生极乐世界跟密宗的即身成就是不是一致?”他反问我一句说:“你问的是什么世界?”我说:“我问的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哦,那一致的”。是即身成就!所以人们都把即身成就推到密宗那边去了,这是很大的错误、谬解,都是即身成就。又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愿生其国”实为往生极乐之关键。

“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等无量无边大菩萨),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其”就是修种种功德临寿终之人,现在这个人的前面。这就是净土宗极殊胜的一点。在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来到这个临寿终人的前面)。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佛以大慈悲为怀,就是要度众生,这就显出他力。所以有许多修行专靠自力,当然是好的,佛法没有不好的。打坐修行,持戒、禅定、智慧、摄六度,但没有般若度,都不能称到彼岸。这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到般若才有眼睛。而禅定一般是得福,所以有的人福报特别大,做国王等等往往前生都是禅定的功德。清净是福,然而不能解脱。还有的人参禅入魔的,所谓走火入魔。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要想打坐,不靠他力没有成功的可能,种种魔扰,这自力门很困难。而净土是他力门、果教派,仰仗弥陀大愿之力,圣众来迎,慈悲为本,加佑临终的人,“令心不乱”,让这个人的心不乱。因为人在临终是一个极难用功的时候,如“风刀解体”。风就是气,练气功的人这个断气是苦恼极了。“生龟剥皮”,如乌龟活剥壳一样难过,他用功不了。只有净土法门,只要念到符合这个条件,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都可以生。佛就来“接引加佑”你,这是个关键!他舍命之后就随佛到了极乐世界。那《悲华经》里说的还多:大众围绕,佛入无翳三昧,以三昧的力量就跟临终的这个人说法,其人听到就大欢喜,断除一切苦恼,也得到宝寘三昧。以三昧力故,心就能够念佛,而得到无生法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我常说:你修什么都可以,不求生净土?想今生脱离六道是没有可能性了。但是你可以再来,再来就很难说了,今生的事情有时都忘得一塌糊涂,小时候念过的书,大家还能记得多少、背出多少?不要说小时候念的,就是前两个月念的恐怕都忘了,还说要等来生。所以这是“千经万论共指”,不是一部经说的,千经万论都给大家指示这条路;“十方诸佛同赞”,十方的一切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一个微妙的法门。经中“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净土宗的“心髓”。达摩说:“汝得吾髓”。这就是净土宗的髓。是由于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乱。不是要求你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这个要求太高了,往往人达不到就心灰,就放弃去学别的法门,不知道别的法门更难,最后一事无成。要知道达到一心不乱,生的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事一心,就可以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你就生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了。当然好,但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不要因为达不到就灰心,只要往生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关键在于“信愿”!蕅益大师讲得最好,很多净土宗的人不认识这一点。由于佛力加被,行人心使不乱,于是十念相继,便得往生。故称净土为果教,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普被万类之慈航,均在是也。经云下辈者,“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更显此不可思议之他力。

“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七宝,极庄严、极殊胜、极干净(极,就拿世间的宝来作譬喻),种种的宝所合成的莲花。在这种莲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而然的就化生了。众生有四生,胎卵湿化,化生是其中之一。这不是胎卵湿化四种之一的化生。根据《法华文句》说:“《胎经》(即《无量寿经》)说:莲华生者,非胎卵湿化之化生也,非化而言化也。”所以东密的“金”、“胎”两部。“金”就是金刚部,“胎”就是莲花部,就是极乐世界。《胎经》就是我们净土中的经典,所说的莲花中生,是“非化而言化也”。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超乎世俗世间的这种化生,是以弥陀大愿的力量之所感,是自然而生,不是以罪业力的因缘而生。生天也是化生,你有天的福就生了。入地狱也是化生,没有说父母生出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地狱中接班人。死了之后自然就在地狱中去受生,而且死了之后马上活,活了之后马上再死,一天不知死多少次,那是罪业所定的。所以人类有很多争论,现在不用争论了。按佛教说人的来历,胎卵湿化四种都可以生人。最初的人可以化生,也可以从猴子变,也可以湿生。也不是《涅槃经》所谓湿生。彼经说:庵罗树女等等人,因为树上的花,花里有湿气,就出生人了,名为湿生。盖秽土草木,常有湿气,庵罗树女等,托此湿气而生,乃名湿生。而极乐世界,莲华与人俱是同时出现,自然化生,所以不是因为湿气而生。皆是弥陀大愿之所感,是超乎世间所说的胎卵湿化。

而且生下来之后就“智慧勇猛”。智慧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智慧明了锐利,能破烦恼骄慢贼军,故云“勇猛”。如《心地观经》云:“法宝犹如智慧利剑,割断生死,离系缚故。”所以成佛就是一个智慧,“转八识成四智”。把你的八识变成四种智慧,就成功了。智慧猛利能够断一切烦恼,而且神通自在,通达无碍。所以极乐世界圣众,“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嘉祥大师《义疏》:“第一谓上品上生,发菩提心,修行经七日,则生彼国,见彼佛身,闻说妙法,则悟无生法忍。当知此是七地无生也。第二,上品中生。不必读诵大乘经。但善解义理,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此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彼国七宝池中大莲华中。经一宿则开。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此亦是七地无生。前上品见佛闻法,则得无生。今中品经一小劫得无生也。第三,上品下生。此人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彼国华中一日一夜乃开。复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今下品得初地无生,故知前上品是七地无生。”又《弥陀疏钞》更谓上上品往生中,最上者可至八地。《钞》云:“则上上品中,从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可见上辈往生,见佛闻法,即悟无生,可登八地,足证“智慧勇猛”也。

“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此指现在以及当来一切众生,欲于当世亲自眼见阿弥陀佛。所以往生不是以后的事,是今生的事,你要今生见阿弥陀佛的人,怎么样呢?“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你要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还要念极乐国土的种种功德。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下辈的也是如此,如果你想高一点,还要做种种功德,拿来回向;还要“积集善根,应持回向”。以是胜因,必得妙果。所以说“由此见佛”,由于这些功德而能见佛,“生彼国中”,一定生到极乐世界。而且“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一生之后再也不退转了,你就是再回到娑婆世界,再到地狱中去度众生,总之你所达到的这种觉悟水平,不会再退了。在此世界是进一退九,好容易进了一步,马上就有退九步在等着你,所以可怕。我们必须逆水行舟,一篙子松不得,这篙子把船撑上一点,第二篙子马上又顶上去,只有这样用功。一个松懈冲下来,就退好多好多。

《观经》说上品上生者,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持莲花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这个莲花台就是你要乘坐的)。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加持行者)。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伸出手来迎接你)。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善男子、善女人,修持精进。如果是女人这时也转为男身,然后上莲花台),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倾,往生彼国。”上品上生往生之后,马上就可以分身尘刹,供养诸佛,闻种种妙法,得种种陀罗尼。最低是初地菩萨。《疏钞》说甚至于到八地菩萨。今生就证到这样的果位。又上品中生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又上品下生者,“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观经》与本经,同谓行者于命终前,见佛来迎,是即“今世见阿弥陀佛”也。于此五浊恶世,无佛之世,能见彼佛,实是希有。全凭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思议力。复因行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广积种种功德,发愿回向,求生彼国。与佛愿相应,故能见佛。由见佛故,即得往生,永无退转。必证无上菩提。所以有很多人轻视净土,就东学西学,我们觉得很可惜,又不是不信,但就这样找不到一条光明平坦的道路,枉自辛苦,越忙越乱。

这里我们很强调谈了他佛的接引,都是说他佛的功德。或者有人怀疑你这跟禅宗有矛盾?禅宗都是讲自心功德,你这不推崇自心,而赞叹他佛、靠他佛,怎么解释呢?现在引了三部论来证明。真正说透之后,实在是“自他不二”。自和他你还是两个,那《维摩诘经》有一品叫做“不二法门”,你在“二”里头,永远也入不了不二法门。

一、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云:“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蕅益大师也设了一问:既然《观经》里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谈的是心,那心是你自心,何不言自佛就好了,干嘛一定要强调他佛呢?这种问题都是很好的,恐怕自己心中也有这个问题,跟着这个我们就可以来解决,自己要说服自己,还要能说服他人。蕅益就答复了:这个法门完全在于“了他即自”。刚才我已经说了一句自他不二,这就更深刻了。要能够“了”,这个了字,最粗浅的说,了解。而这个“了”字,不仅仅是了解的了,这个事了的了,了不了,“了”有解决的意思。要“了他”就是“自”,所以他就是自。“若讳言他佛”,你很忌讳谈他佛,一谈他佛就不高兴,“则是他见未忘”,你在见地中还有个他,你有分别。“若偏重自佛”,我就老强调自佛,那“却成我见颠倒”。我见很深,你在颠倒。我们有四悉檀来利益众生。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来饶益有情,可以利益众生,从世界悉檀让他发生庆信心。如果世界悉檀都不能使他得利,那么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就谈不到了。所以讲到极乐世界,如果世界悉檀要不知道,你欣慕极乐,厌离娑婆,这种利益也得不到。现在就连往生都谈不到了,你还说要能够悟入到理佛。理上的佛就是要破无明,那就是地上菩萨了。“唯有即事持达理持”,从事持开始,你不知不觉达到理持,就是阿弥陀佛……这么念,最微妙就是不知不觉一切都放下了,只是这一句弥陀朗朗现前,这个时候就是无所住。《金刚经》的话,这一念心,你凡夫就能达到了,所以念佛功德殊胜就在这个地方,是暗合道妙。以凡夫的心要入诸法实相,只有念佛最容易。其他也没有一个不能的,都比这个难。现在五浊世界种种乱相,我们总要求一个还能做得到的方法。你这个都做不到,很困难的有等于没有。我常常说:你得了病,现在美国有专门的大夫能给你看好,但是怎么能到美国去呢?就算到了美国,也还不见得能找得到这个大夫,虽有跟没有一样。很多法门也如此,真有,但是对于你来说就跟没有一样。“即事持达理持”,你就这么念去,念念暗合道妙就达到了理持。理持就可以破无明,证无生法忍,就是地上菩萨。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就是“本性的明显”,不是他佛来迎,是你自己本心的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夏老师《净修捷要》说:“托彼依正,显我自心。”托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的功德庄严,以及七宝宫殿、八功德水等等一切的庄严,来显明你自己的心。你自己心有这么庄严你不知道,赞叹极乐世界的一切,就是赞叹你自心,怎么能都推到“他”那边去了。所以密宗之殊胜,你修法自己就是本尊。现在很多人不从根本上入手,就是想找个便宜的法,想很快成功,那只有很快成魔。蕅益大师又说:“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净土宗不是愚夫愚妇行的法,这个法门是极深、极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你只要有这些东西,就不能很好去信入。“唯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只有这种大人物、大宗匠,才能彻底承当。而我们糊里糊涂的认为只有愚夫愚妇去搞,还在轻视,这是颠倒见。把殊胜的看成轻,把轻的看成好,你自己正在颠倒见中,还在那头冲下、脚冲上的拿大顶哪,很辛苦。其余世间的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其量地去思度,越琢磨越远,越想越不能明白,反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了。这就把这些通儒禅客批评的很切合实际,他笑话那些愚夫愚妇,他反不如那些愚夫愚妇。所以印光大法师,现在大家都很尊敬,称为近代的三大高僧之一。印光大法师赞叹《要解》说:这是《阿弥陀经》最好的一部注解,释迦牟尼佛亲自动手来写也不能超过。

二、《无量寿经起信论》云:“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若他佛者,即成魔业。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虚妄不实,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人我两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众生依于业缘,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见天日。念力诚坚,幻缘斯净。如撤屋蔀,天日豁然,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无量寿经起信论》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他这问得很厉害。若是他佛的话,那是成魔了。若自佛的话,你自己想出来的;既然这样你怎么能往生呢?彭绍升居士答的也很好,“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你说自说他都是戏论,都在那开玩笑。“人我两忘”,修行的人,人和我都忘了。所以《金刚经》的赞子:“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我解真空。”人我都把它忘掉才行,人我得两忘,才能解真空。“自他不异”,不异就是不二。《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一切不二。所以我们就坏在第六分别识,种种分别。诸佛的法身是湛然常寂,但弥陀以本愿的缘故,加持行人感应道交,也就是即自即他,自就是他,他就是自,本来是一体的。我们的本心和弥陀的法身,本来一体的。所谓情生就智隔,我们的念都是情念,把本有的智慧隔住了,就不能了达。实际上无实无虚,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众生就是由于业力的关系,妄有分段生死,就像在屋下搭了很多棚子看不见天日。你如果念得很诚恳,这些业缘清净,就像拆掉了屋棚,豁然见天日了,你就可以往生极乐,证无生忍,显明自己的本心,也就是本来你所有的。又此论扫尽一切分别,自他生佛总成戏论。唯一真如湛寂周遍。任运往生极乐,还在本心之内。

三、莲池《弥陀疏钞》云:“着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昏稚未开,仅能读文,了不解意。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劵,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于己何涉。”“所谓虽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约理则无可念。约事,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无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莲池大师又说:“然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又说:“假使聘驰狂慧,耽着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读者当三复斯言,慎勿执理废事,讳言他佛,轻视净土,而自招殃祸也。

《弥陀疏钞》这个事理:“着事而迷理”,就执着这个事。现在净土法门很多人是属于这类,执着事相——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黄金为地等等好极了,但是他不明白这个道理。这就像小孩子念《四书五经》,他不懂,就只会背。年纪很小,智慧没有开,只能读文章不了解意思。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整天在念佛,不知道是佛在念你。我们念佛,正是佛在念我。这是一类。另一类“执理而遗事”,什么东西都不能执着,理是好,但有人执着这个理,把事丢掉了。就像一个穷人拿到了富人家的账本,银行有多少存款,说我发财了,账本是人家的,这数他人宝,与你有什么关系。虽然知道即佛即心,佛就是心,可是你的心现在决不是佛。譬如镜子:我们本心如镜的明照,但是上头涂满了红墨水、蓝墨水、沥青等等,自心的光明显不出来。那看见的只是红的蓝的一大堆,就是“判然己心”,你的心不是佛。所以从理上说,就没有可念;从事上说,无可念中,我就是念,所以有事有理。虽然在无可念中我还就是念,为什么?念就是无念,又破你的情执、情见。你说只有一切都无,像无相、无念、无为,很多人把“无”字,就当成断灭的“无”去理解,是个大错误。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两个不是两回事。不相异,有念不异无念,无念不异有念,这是“理事双修”,又修了事、又修了理,即本智而求佛智。所以也可以作幅对子,蕅益大师是“从事持达理持”,莲池大师是“即本智而佛智”。一样,这才叫做大智。莲池大师再说,“着事而念能相继”,你执着这个事相,可是念佛能够相续,“不虚入品之功”,可以往生入到品位的功劳。“执理而心实未明”,有人就觉得我现在禅宗很高,执着这个理,而废其中这些事,反受落空之祸。这几句话好,大家都要很好的去衡量衡量自己。你并没有真正的开悟,反而看不起念佛,那个还有入品之功,你就受到落空之祸。又说:“假使骋驰狂慧”,没有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危害非细”。所以重禅轻净,这个害不轻。现在有的人只是重视净土,谈一点禅都不许,就好像你背叛了我的净土宗了,这个也过。一部佛法没有不好的,什么法门都是一样,兼修都是好的,只要能把一切好的吸收进来,都是好事,总之,脚踩两只船就决定不行,一定会掉到水里去。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观经》说中辈的是出家人,本经中辈就不作沙门了,上辈的是。《观经》上辈没有说是出家人,当时听经的都是上辈往生,那是国王夫人、宫女,没有出家人。这个地方也不要执着,我们说的是心出家,不是这个形式,穿上什么衣服就算了,现在有些出家人整个是在家,烦恼一点不比在家人少。你不能心出家,不能大修功德,也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中辈也是如此,下辈也是如此。《略论》云:“中辈生者,有七因缘:一者,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饭食沙门。六者,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七者,以此回向,愿生安乐。”“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就是量力,量自己的力来修行,做种种功德。“奉持斋戒”,《大乘义章》说:“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戒”,你受什么戒,就好好持戒。居士就是五戒、菩萨戒;和尚是比丘戒、菩萨戒。所以有好多人贪功德,别人受了菩萨戒,我也要受戒,这个就很冒险。戒是不受则已,受了之后破戒的罪是大极了。所以都要很务实,是什么身份就受什么戒。蕅益大师的比丘戒就退了,说我持不了比丘戒,退为沙弥戒。现在人家都说是大德。他是认真的,不是贪图虚名,所以很多经上写“沙弥智旭”。“斋”就是八关斋,过午不食。八关斋戒,修一天也可以,功德很大。不要广床大被、擦化妆品、看电视、听音乐等等都不行。这是斋。所以持斋者,以清心之不净也。又《会疏》云:“斋戒,即八斋戒及摄大小诸戒。盖夫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正法住灭,皆一由之。明比日月,尊譬宝珠。宁当抱渴而死,弗饮水虫(指未经沙滤含虫之水)。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疏中极论斋戒之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赖行人能否持戒。故当宁失身命,毋违所受之戒。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

“起立塔像”,“塔”是供舍利处。“像”指佛像。造像的开始,就是佛登天为母亲说法,国王思念佛,就用栴檀木雕了佛的像,这是地球上有佛像的开始。等佛从天上下来的时候,这个木头佛也出来接佛。《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饭食沙门”,供养出家人。《会疏》说:“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经上说,充满四天下的宝贝你都得到了,你不如请一个清净的出家人吃饭,清净,首先戒要清净。你看斋僧的功德很大。可是清净的沙门,不光是身出家,心也要出家。